Sitemap

在 macOS 15 上模擬 Mac System 6

7 min readMay 30, 2025

我自己是在 1994 年上了大學之後,才在學校接觸了蘋果的系統,算是趕上了68K的尾巴,以及蘋果要開展 Power Macintosh 的時候。

那時候在台北家境還算可以的家庭裡頭,一個高中學生可能有一台 386 還是 486 IBM 相容 PC,接著一台 15 吋的 CRT 螢幕,除了用倚天中文打打字之外,可能拿來玩一些 16 位元的 DOS 遊戲,像是俄羅斯方塊或是波斯王子之類的。上了大學之後,像是完全打開了眼界。

學校計算機中心有一整個教室擺了迷你小巧的 Mac Color Classic,隔壁的外語學院的電腦室當中,除了 PC 之外,也擺了大約八台左右更古老一點的 Mac LC II。至於自己系上的機房則有全校最豪華的 Mac 電腦,剛入學的時候就有好幾台接著大大的 24 吋 CRT 螢幕的 Quadra 800,之後又換了一些更新的 Power Mac 工作站,但是想不太起來當時的型號了。機房裡頭總共擺了八台 Mac 工作站,剛好供系上的實習報紙的八個版面排版使用。

其中一台接著一台 A3 大小的 AGFA 掃描機,另外一頭則有個列印工作站與雷射印表機,可以用 1200 DPI 的品質列印 A3 大小的相紙。這幾台工作站使用同軸電纜串接起來,可以用 Novell 的網路服務分享檔案,軟體方面則有 QuarkXpress 中文版、Adobe 的影像與繪圖工具、整套的文鼎 ATM 字體等,還有用來讀取光碟的 caddy ,用來交換大檔的 MO 機等。機房旁邊還有個小房間,裡頭居然有台噴墨大圖輸出機,只是無論對學生或是助教來說,在校園裡頭處理大圖輸出的墨水實在太麻煩了,沒有真的派上過幾次用途。

當時接觸的 Mac 系統大概就已經是 Mac OS 7.5 左右了,更早之前的 Mac 系統完全是認知之外的事情。

Mac 的 System 6 是在 1989 年推出,當時我才小學剛畢業要上國中,連當時的柏林圍牆、還有各種學運都還搞不清楚是什麼狀況,對於電腦的認知也只有那台舅舅淘汰的 Apple ][,用裡頭的 Apple BASIC 寫點迴圈聖誕樹,還有就是科博館樓上的 Apple ][ GS 玩 LOGO 用小烏龜畫圖。上了國中之後才聽說有 IBM PC 啦、PE 2 這些東西,社區活動中心就有個兩台黑底黃字螢幕的 PC,跟旁邊的桌球桌一起用來打發精力無處發洩的小屁孩,哪知道有所謂麥金塔這種高級貨。

而當時對於高級電腦的認知,其實是在中華商場(到我國三才拆掉)看到的那些日本貨,聽說這種機器叫做 PC98,聽說好玩的電腦遊戲都要用那種電腦玩,而且聽說裡頭有一些遊戲很謎…。

模擬 System 6

前一篇講到,現在可以用 UTM 模擬 mac OS 7 之後的系統,網路上面可以簡單找到相關 OS 與 UTM 的設定檔案。至於 System 6 以及更早之前的系統,則需要使用 Mini vMac。Mini vMac 也需要搭配 ROM 才能夠使用,用 Mini vMac 與 ROM 當關鍵字,應該很容易找到。

第一次打開 Mini vMac,應該會是什麼都沒有。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空白的虛擬磁碟,並且下載 System 6 系統。

下載 System 6 安裝程式

Macintosh Garden 上的這個 Mac System 6 Collection 是一個大全集,裡頭包含了二十八種語言的 System 6。

下載之後怎麼解開是個問題。我們下載到的是一個叫做 System_6V2.hqx 的壓縮檔案,hqx 可以用 The Unarchiver 解開。

解開之後則是一個副檔名是 .toast 的檔案。.toast 檔案就是 ISO 光碟映像,照理說 macOS 可以直接 mount 才是,但實際上沒這麼簡單。這個 ISO 的作者是在 2016 年的時候做了這個 ISO,裡頭用的是 HFS,但是現在的 macOS (我用的是 macOS 15)已經淘汰了 HFS,因此沒辦法 mount 這個 ISO。一種方法是,我們用前面那篇文章講的方法,用模擬器去模擬一個比較舊的 Mac 系統(Mojave 之前),或是用 7zip 這類解壓縮軟體解開。

用模擬的 macOS X 10.3 可以 mount 那個 .toast image。

用 7zip 解開的話,首先用. homebrew 安裝

brew install sevenzip

然後下命令解開

7zz x 7zz x System\ 6•image.toast

我們選擇裡頭的 “taiwanese” 版本。其他語言的安裝,就不在此贅述。

開始安裝

我們先建立一個空白噁 Mini vMac 磁碟。以下命令代表我們要建立 64MB 大小的一個虛擬磁碟,可以改變後面的 count 參數決定大小。

dd if=/dev/zero of=blank.dsk bs=1024 count=64000

接著,我們把 Installer Disk.image — TW,與我們剛剛建立的 blank.dsk 檔案,一起拖到 Mini vMac 視窗當中開機。

第一次開機之後,會問你要不要將我們剛剛建立的 blank.dsk 格式化

將這顆磁碟命名叫 system。

格式化之後,將 System Disk 1.image — TW 拖到視窗中,桌面上會多出「系統磁片 (1)」。接著,把「系統磁片(1)」裡頭的「系統文件夾」,拖到剛剛建立的 system 磁碟中。

退出「系統磁片 (1)」,放入 System Disk 2.image — TW(系統磁片(2))。把裡頭所有的檔案都拖到「系統文件夾」中。

打開其他的軟碟 image,把所有檔案都拉到「系統文件夾」裡頭。

從「其他功能」中關機,用剛剛建立的 blank.dsk 開機。

進入系統

下一次開機,就是使用虛擬磁碟上的 System 6 啟動了。系統中有中文字體與中文輸入法,但字體只有一套叫做 Taipei 的點陣字。我們可以從蘋果選單中,查看一下目前的系統版本。

系統設定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有哪些系統設定。

  • 桌面:當時只有黑白畫面,背景也相當單調,就只是用黑白的像素組成的花紋,可以從左邊的花紋編輯區編輯這個花紋,然後按下右邊的桌面圖示,就可以套用新的花紋。
  • 輸入游標的閃爍速度。
  • 選擇了選單之後的閃爍效果。
  • 系統時間,包括使用的是12小時或是24小時制。
  • 系統音量等。

系統中有 Big5 內碼、注音、倉頡、簡易等四套輸入法。只能夠在系統設定中,選擇一套當前使用的中文輸入法。

下面的「內碼」其實只是 Big5 內碼的查詢工具。

到了下面的「字體編修」功能,則是可以修改系統裡頭的那套 16x16 字體。比方說,我們剛才查到「文」這個字的 Big5 內碼是 A4E5,我們就可以在這裡,修改「文」這個字的字體。

然後就可以找來一些應用程式來用,像是當時的 Mac Paint。

--

--

zonble
zonble

Written by zonble

XDDDD - eXtreme Due Date Driven Development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