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只能簡單分享一下我個人的想法:
1.
誰知道你到底是不是是個真的 Head Hunter 或HR,還是詐騙集團?—在收到這個訊息的時候,我只能夠知道你在 Linkedin 上面有的帳號,我也無從判斷這個 Linkedin 帳號當中的個人資料是真是假,也沒有什麼可以讓我查核你們是否是加真正的人事公司、公司裡頭真的有這個人的線索。我就這麼貿然給了我的電話號碼,接下來我會收到是真的有人跟我討論工作機會,還是會收到詐騙電話?
2.
如果直接要電話的原因是「比較方便溝通」,那麼,到底是對誰比較方便?要我留電話給你讓你任何時候都可以聯絡我,天曉得你會在什麼鬼時間打電話來,而不是你先留電話讓別人在適合的時候聯絡你,這樣到底是對誰比較方便?誰的方便又會不會造成誰的不便?
3.
根據《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二條第一款,聯絡方式屬於個人資料保護法所定義的個人資料,你可能會覺得你只是想要一個可以聯絡的方式,但同時這也就是一種蒐集個人資料的行為。而根據第八條,蒐集個人資料時,需要明確告知當事人「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以及當事人可以行使的權利。
拿到我的電話號碼之後,通過電話,你們還會把我的電話號碼放進你們公司的什麼資料庫裡頭嗎?我的電話號碼會被你們留存多久?你們有哪些人可以使用這個資料庫?你們還會對我的通訊方式做什麼其他應用?你們會不會把蒐集到的通訊方式轉賣給其他公司?我怎樣可以確實判斷你們真的沒有把我的通訊方式,放進某個資料庫裡頭,我又有什麼方式可以請求你們就算加進去了還可以刪除?我們的通話會不會被錄音?你們什麼都沒交待,為什麼我該告訴你我的手機門號?
更啟人疑竇的是:難道你們公司都沒有法務部門嗎?法務都在睡覺嗎?法務都不做宣導嗎?或是法務寫不出一個跟個資法相關的 SOP,還是法務部門對招募人員一點約束能力都沒有?
看起來這些獵頭業者應該都有跟客戶簽訂保密合約,所以在職缺上都不會寫出全文(但是你寫個什麼「台灣知名電動車龍頭」,上班地點龜山;或是「日商知名通訊軟體品牌」,上班地點內湖…到底有誰看不出來)對於被招募者,怎麼水準就差這麼多?
根據法務部的資料,人力仲介產業的個資法主管機關是勞動部。還是我們應該去檢舉一下,敦請勞動部幫每家獵頭業者建立一下個資法的法律觀念?
4.
分享一下國外的作法:如果有個 Head Hunter 想跟你談 — 很多事情當然是透過通話會比書信方便地多—對方會準備好一個 Skype 帳號,用 email 約好什麼時候加入這個 Skype 帳號通話。你可以臨時去註冊一個免洗的 Skype 帳號,如果不想繼續聊下去,你就把這個 Skype 帳號給丟了,什麼痕跡都不會留下來。
你們知道有了個 Linkedin 帳號之後,有多少可以拿你們跟國外的 Head Hunter 比較的機會嗎?在 Linkedin 上面找台灣工程師的新加坡人還比台灣 人多。你們用這麼粗暴又在違法邊緣的方式做招募,你們覺得是在施捨 Candidate 轉職的機會嗎?你們知道你們是在跟誰競爭嗎?
5.
你們這麼想要用電話知道被招募者的資料,拿到 CV,對於被招募者,你們對自己又平等地揭露了多少?
做為一個 Head Hunter,你入行多久?你受過哪些人力資源產業的相關專業訓練?你幫助過多少被招募者?過去你可以幫別人談到多少的薪水?你可以拿出什麼東西讓我信賴你,讓你代替我去跟企業談?
好吧!很多時候我們會信賴的不見得是個人,而是你所屬公司的品牌形象。那麼,你們公司對我所工作的業界貢獻了什麼?
舉個例子好了,由於日文苦手,所以我平常看日文的資料不多,但是就連我這樣的人,都還知道日本有個 IT 技術的線上媒體叫做 EngineerHub,告訴你一些日本的工程師覺得重要的業界趨勢,我可以從這裡頭看到日本的幾個重量級 iOS 開發者岸川克己啦、堤修一…啦,他們的技術開發經驗的訪問等等,我三不五時得回來透過機器翻譯看一下。
而這個網站的背後,是日本的人力仲介平台「en 轉職」,所以我就有了一個印象:en 轉職做的不是一般 IT 公司的技術 Blog,而是以人力公司的立場關心整個日本 IT 產業的人力動態,所以如果我哪天真的想去日本找工作的話,可以考慮一下用 en 轉職,因為感覺起來是個了解 IT 行業的人力業者。
你們公司又可以拿出什麼,讓我信賴你們呢?
6.
透過一言不和就要電話這種方式,到底會招募到什麼樣的…嗯…人才?別的方面不講,但是會接受被這樣對待,隨隨便便就交出電話號碼,大概不會太看重隱私;而既然自己的隱私都不注重了,大概也不會看重別人的隱私。
我幹的是做 App 這一行。這年頭一個 App 沒有寫隱私權政策,蘋果與 Google 可不會讓這樣的 App 上架,做這行太容易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個人資料,我不敢與不注重隱私的人共事。
也就是說,如果獵頭業者是用這種方式招募人才,我完全不敢與你們找來的人共事。我也不知道,這種招募方式,會讓企業錯失了多少人才。
看你們的職稱,好像都是什麼中高階人力招募專員還是顧問,找的是所謂的中高階人力。我自己大概不算是什麼中高階人力,不過,如果找的是中高階人力,那就很有可能,你們想要接觸的人才,本來就可能是某家企業的用人單位的主管。
獵頭業者位在招募者與被招募者的中間,但招募者與被招募者原本就是同一種人、同一群人,而且彼此之間會交換資訊—就像我也相信,我寫這篇東西,一個 Head Hunter 看到,也會告訴其他的 Head Hunter。
也就是說,你們在客戶面前擺出一副專業人力業者的樣子,但是在 Linkein 上面完全就是亂槍打鳥,這樣的事情,不但被招募的人知道,你的客戶或是潛在客戶,也統統都知道。
8
但客戶現在還是委託你們,企業還是需要你們,因為光靠自己找不到人才。
但是在接到委託之後,只想要用偷懶的方式在 Linedin 上面亂灑,偷懶地連個安排合理的時間、用合理的方式通話都不肯做,以為可以幫企業更快完成招募工作。但同一時間,你不知道有多少人根本就不想理會你們,如果有人透過網路、傳個訊息就跟你要電話,你會給他嗎?如果你自己都不會想回應,那麼這套怎麼會行得通?
同一時間,又有多少人又被國外的人力業者吸引去了?當然人才外流不會只有一個原因,但不要壓死駱駝,當然是能少幾根稻草,就少幾根稻草。
接著,企業更找不到人了,企業更急了,你們也更急了,但人才都外流了。接著,又會繼續下去,陷入一種可悲的循環。
Something’s gotta give.
多小的改變都好。But something’s gotta g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