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Spotify 讓歌單的藝術愈趨完美

Matt Ogle 解釋為什麼你的個人化推薦歌單中出現 30 首歌曲是最好的選擇

zonble
10 min readSep 24, 2016

原文: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6-09-21/spotify-is-perfecting-the-art-of-the-playlist

直到不久前,Mike Perry還在 Skovde — 一座位在瑞典的中世紀城市 — 的 Volvo 工廠中組裝汽車引擎。但,Perry 想要成為一位知名的 DJ,因此他到了晚上就在錄音室裡頭繼續工作,譜寫並且製作一種叫做熱帶浩室(tropical house)樂風的歌曲,這是一種帶有微醺而又輕快的樂風。這種樂風聽起來就像是吉米·克里夫(Jimmy Cliff)與電子音樂家艾維奇(Avicii)的混合體。

Perry 已經三十歲了,音樂生涯都沒有什麼突破,每天都還在生產線上生活沒什麼改變。直到四月,他發行了一首叫做《海洋》(The Ocean)的 escapist pop 風格的單曲,不久,他注意這首歌曲的 Spotify 連結被張貼到各種社群媒體上,因為這首歌曲大受歡迎,Perry於是離職,整個夏天都在歐洲巡迴演出。現在每個月在 Spotify 上都有一千五百五十萬名聽眾,這個數字他現在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很多道門都被打開了」,他說。

同時,Spotofy 聯絡了Perry的經紀人,解釋了這套服務怎樣把Perry從汽車工人轉變成在浩室音樂方面發光發熱的藝人。原因很簡單:這是 Spotify 的音樂推薦技術的功勞。Spotify 會記錄每個人聽過哪些歌曲,接下來,透過演算法尋找是不是在哪些其他的歌單中,也包含了你聽過的歌曲,同時找到在這些歌單中你所沒聽過的歌。最後,Spotify 把這些歌變成一張個人化歌單,叫做「每週探索」(Discover Weekly),每週一更新一次,在《海洋》這首歌曲登上「每週探索」之後,Perry還得留在 Volvo 的日子,就變得屈指可數了。

「長久以來,我們相信人應該比演算法做得好,但我們現在發現 Spotify 的演算法出乎意料的準確」

就跟《海洋》一樣,「每週探索」這個功能在 2015 年七月推出的時候,也是轟動一時。Spotify 的音樂推薦與探索的專案負責人、博學的 Matt Ogle 告訴我們,已經有四千萬名用戶用過這項功能,並且用這項功能播放過五十億首歌曲。Ogle 說:「這個功能排除掉了許多障礙,尤其是對小型或中型獨立藝人而言」,這項功能也讓 Spotify 迎接對手 Apple Music 的挑戰,以及像泰勒絲(Taylor Swift)與碧昂絲(Beyoncé)等藝人因為版權因素將歌曲下架的同時,將用戶從七千五百萬成長到一億人。我們可以輕易看出為什麼「每週探索」可以這樣逆風高飛,用戶透過這項功能聽到前所未有數量的新音樂,而且勢不可擋。Rahul Telang,《串流、分享、偷竊:大數據與娛樂的未來》(Streaming, Sharing, Stealing: Big Data and the Future of Entertainment)一書的作者,說:「就算你可以在 Spotify 中搜尋,人們還是不喜歡花太多時間在搜尋上。」探索功能同時也減少了搜尋的用量。

Spotify 與蘋果在如何讓人們輕鬆找到音樂的作法上意見分歧。Apple Music 大量倚賴透過人力挑選歌曲,雖然 Spotify 也有這麼做,但是花了更多力氣在演算法的自動推薦上。過去,這樣的音樂推薦功能薄弱,經常會推薦出人們早就已經熟悉、喜愛的藝人與歌曲。「每週推薦」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從其他人的歌單中尋找你可能喜愛的新歌。 「長久以來,我們相信人應該比演算法做得好」 — Bob Lefsetz,一份網路音樂產業評論網站 Lefsetz Letter 的作者,這麼說:「但我們現在發現 Spotify 的演算法出乎意料的準確。」如果真的如此,而且看起來的確如此,那麼,在音樂產業中的權力,看來很快就會從唱片公司以及廣播電台節目,移轉到像 Ogle 以及他的工程團隊的串流服務上。

透過網路尋找音樂這件事情相對來說看起來很新,但是對 Ogle 來說已經夠久了。Ogle 今年三十六歲,已經花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做這件事情。在八月的一個週四下午,他坐在 Spotify 紐約辦公室中一個四周都是玻璃,叫做 Blue in Green(得名自 Miles Davis 的歌曲)的會議室中。他戴著龜殼框的眼鏡,穿著藍 T 恤、黑長褲,只穿了雙白運動鞋,不穿襪子,看起來就像是位研究生一樣。

Ogle 在加拿大長大,在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攻讀英文與資訊科學雙主修。他會彈鋼琴,而且有的 Twitter 帳號,張貼 Raymond Chandler 的小說與短文中的引句。他同時也經營一份每天推薦詩句的電子報。「詩可以用寥寥幾個字承載巨大的衝擊」,他說,「我的很多工作,也都是在使用最簡單的事物,召喚出人們的情感。」

在 2004 年畢業後,Ogle 前往倫敦,在 Last.fm — 一家英國提供樂團、歌曲、演唱會推薦的線上電台服務 — 工作。當時 Last.fm 可說非常具有革命性。「十年前,如果我們說,『會聽貝克的人同時也聽 Radiohead』」,他說,「相當於亞馬遜等級的『如果有人買了這個,也順便買了個通馬桶的工具』」2011 年,Ogle 離開 Last.fm,經營 Echo Nest 的倫敦辦公室,Echo Nest 是一家來自波士頓的線上音樂公司,並且為 Spotify 等客戶開發音樂推薦演算法。

Ogle 在 Echo Nest 開發了自己的線上音樂推薦應用程式。2011 年的時候,他推出 Dinkify,幫藝人與雞尾酒配對。比方說,這個應用程式會推薦 Prince 的粉絲嘗試一款混和了桂皮紅牛與芬蘭伏特加的調酒。Drinkify 吸引了不少媒體注意,但 Ogle 認為很難把 Dinkify 變成真正的產品。「要推廣酒精飲料會遇上不少的問題」他一邊嘆氣、一邊說著。接著,Ogle 在 2012 年創辦音樂社群網站 This Is My Jam 的時候,又遇到另外一個問題:這個服務是為 PC 用戶設計的,但當時所有人都已經在用智慧型手機聽歌。

他在 Echo Nest 的朋友幫他解決了這個問題。2014 年,Spotify 併購 Echo Nest,並且讓他擔任新的音樂推薦與探索部門職位。他首先被安排的工作,就是修好 Spotify 原本可能要黯然收場的音樂探索頁面(Discovery Page),只有少於百分之三的用戶使用。「使用體驗實在不怎麼好」,他說,「首先你要先找到這個畫面,然後你需要在一大堆中的專輯封面當中思索,『嗯,這個封面好像不錯』,你點下去,看到十二首歌。你該播放哪一首?你沒有辦法更快的方法瀏覽音樂。」不過,這個頁面的工程團隊在公司內的黑客松中,找到了一種看來很有希望的事情:他們找到從各個使用者建立的歌單當做資料,產生個人化推薦的方法。

工程師 Ed Newett 做了一個 prototype,然後向 Ogle 展示。Ogle 所聽到的第一首歌是他從來沒聽過的、揚·漢默(Jan Hammer)的歌曲,Jan Hammer 是捷克出生,在七零年代活躍的爵士/融合風格的電子混音音樂的先行者。「這首歌打中我的甜蜜點」,他說,「感覺,這首歌就是一塊從岩石中挖出來的寶玉(Deep Cut),就像真的有人幫我挑出這首歌。」Spotify 接下來的挑戰,就是怎樣把這項技術,變成一個更受歡迎的新版音樂探索頁面,也就是 Ogle 大展身手的地方。Newett 說:「如果沒有 Matt,我們沒辦法把這項技術變成真正的產品。」有些工程師希望每天都送給用戶新的個人化歌單,在 Ogle 參與後,團隊認為某週一次會比較好,並且選定每週一更新,好讓人們在回到工作崗位上的時候,感覺耳目一新。

「如果有人在你家門口推銷五個卡帶的錄音帶套裝,你就覺得,呃,很不舒服」

在早期版本的「每週探索」功能的 mockup 中,會推薦多達一百首歌曲。 「如果有人在你家門口推銷五個卡帶的錄音帶套裝,你就覺得,呃,很不舒服」,他說,「我們就想辦法讓歌單變得短一點,最後決定兩個小時,也就是大約 30 首歌曲,會是比較合理的長度。」產品團隊也決定在一批新歌當中,也放入一些用戶原本就熟悉的歌曲,增加用戶嘗試收聽音樂推薦的意願。Dave Rodger,Spotify 的產品副總,也是 Ogle 的上司,說「音樂探索服務需要仰賴一些你已經知道的東西,這樣你才會比較放心。」

在推出「每週探索」的前夕,Spotify 邀請了三十名記者來體驗這項服務,結果不小心刪除了這三十名記者的所有其他歌單。很幸運地,Spotify 的工程師在三個小時之內還原了被刪除的歌單,不然就會引發嚴重的公關災難。接下來的發展更戲劇化。每週日,Ogle 與他的工程團隊要負責為 Spotify 的七千五百萬名用戶建立歌單,將歌單存放在瑞典的資料庫中,不久前,這些歌單整個佔用了系統的絕大多數資源;Ogle 經常在週一早上四點接到來自瑞典的憤怒工程師的電話,要求想辦法讓資料庫免於崩潰。狀況持續惡化,在 2015 年九月二日,系統發生錯誤,Spotify 完全無法更新用戶的「每週探索」歌單,直到週二才修復,用戶終於可以收到新的音樂推薦。接下來,Ogle 與工程團隊計算了過去三個月中,「每週推薦」到底貢獻了多少次音樂串流收聽 — 居然已經到達十億次。「我們開了瓶香檳,」Newett 說。之後,他們又推出了新型態的個人化歌單。Spotify 在今年八月推出了 Release Radar,將用戶所喜愛的藝人的新歌邊製成個人化歌單。

Ogle 說,用戶已經聽比較少他們以前所喜愛的歌曲,反之聽了更多新歌。這對想要成為下一個 Mike Perry 的無名之輩來說,是值得興奮的消息,但是卻讓大型唱片公司與旗下藝人坐立不安。Spotify 愈是推廣獨立藝人,就有愈多與唱片公司以及音樂發行公司談判的力量,目前 Spotify 需要支付 70% 的版權利潤給這些公司。Spotify 拒絕透露「每週探索」產生了多少利潤。

Spotify 正在與三家最大的唱片公司進行版權談判,也就是環球音樂、索尼以及華納音樂集團。這三家公司認為 Spotify 的免費加上廣告的服務方案所產生出的利潤,比不上 Spotify 的四千萬付費用戶。但是 Spotify 希望能到爭取到所有他有機會爭取到的用戶,因為 Spotify 也希望可以在近期內公開上市。只要 Spotify 可以創造出愈多屬於自己的明星,就可以比較不需要唱片公司的旗下藝人。「這個作法非常有策略意義」,Mike Doernberg 這麼說,他是 ReverbNation 這家線上音樂服務的 CEO。「Spotify 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推廣更多的獨立藝人,於是 Spotify 就可以成為消費的守門人。」

Ogle 正在提供給 Spotify 更多可以與蘋果、Pandora 以及 Amazon.com 一搏的武器。Azacon.com 預計也在幾個月內開始加入戰局,不過 Ogle 的語氣聽起來並不擔心,他注意到,「每週探索」的用戶經常在 Twitter 提到這項功能,而且講得這個服務就像深入認識他們的一位好友一般,用戶甚至可以原諒 Spotify 的演算法偶爾犯錯。Ogle 講的可能就是 Amber Reyes,她最近寫了篇推文:「Spotify 你上週的推薦歌曲真是爛爆了,但是我愛死了這個星期推薦的每一首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