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 1996 、還是 97 年的時候,我拿到了一套 OS/2 的安裝光碟,興沖沖地就在我的 Pentium 100 PC 上裝了起來—反正那個時代的 PC 一天到晚中毒,重裝系統是家常便飯,我到現在都還可以背出 Windows 95 的安裝序號,所以刪掉原本的系統,中間裝個不同的作業系統體驗一下,不是多麼大不了的事情。
那個時候,OS/2 看起來是一套非常有雄心壯志的系統,號稱什麼軟體都可以裝—因為裡頭有一套叫做 Win OS/2 的環境,所以,除了可以安裝使用 OS/2 本身的 toolkit 開發的軟體外,各種 Windows 3.1 與 DOS 的系統都可以執行,甚至可以同時裝多套 Windows 3.1,像是先裝一套英文的,再裝一套中文的,還可以在這幾套不同的 Windows 3.1 中來回切換。
但我大概把玩了一兩個小時就刪掉了,原因出在驅動程式—大概也是 OS/2 之所以失敗的最主要原因—裝起來之後,發現 OS/2 完全沒有我的顯示卡、音效卡與印表機的驅動程式,只能夠在可憐的 256 色下執行,沒有聲音,無法列印,而除了我自己這台 PC 之外,幾乎光華商場在販賣的各種硬體,都沒有 OS/2 的驅動程式。
而整個系統用起來,讓人困惑不已。首先,就算整個 OS/2 都已經中文化了,但是裡頭用的中文都不像是台灣會用到的,甚至我看不出來是什麼地方在用的中文。比方說,我們現在所習慣的「捷徑」,在裡頭叫做「投影」—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當時這個名詞也的確沒有統一,但後面幾個比較討厭。磁碟有的時候被叫做「邏輯容體」,光看中文也很難想到對應的英文是什麼,Refresh 一般來說叫做「刷新」,在 OS/2 中文版裡頭叫做「復新」,我在別的地方從來沒看過這個詞。
OS/2 的介面提供驚人的客製化,一堆你想不到的地方,都可以客製—所有的視窗、所有的圖示,都可以客製—但是克制介面的作法,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你根本不知道原來是這樣操作,而就算你知道了,又會覺得—真的有必要客製這些地方嗎?
而要使用這些客製功能,又要用到 OS/2 當中一個無論在當時或現在,都很違反直覺的設計,就是拖拉是用右鍵。在 OS/2 之前,個人電腦方面,已經有了早期的 Mac OS 與 Windows 系統,這些系統中,按住滑鼠左鍵不放,就可以拉出一個選擇範圍,或是將某個物體移動到另外一個視窗,在 OS/2 中,卻是要按住滑鼠右鍵不放拖拉。
視窗客製化
我們來看一下 OS/2 裡頭的系統設定,裡頭有幾個第一眼看過去難以理解的程式—字體選用區、純色選用區、混色選用區、視窗外觀選用區。OS
這些程式叫出來後會像這樣:
純色選色區與混色選色區的用途差不多,都是提供一堆的顏色。使用這個顏色的方式是,在某個色塊上,按住右鍵,然後拖到某個視窗的標題、工具列或是背景上。
比方說,我現在有兩個視窗,分別是 C 槽與 D 槽兩個磁碟的內容:
我在純色選用區中,把綠色拖到其中的一個視窗的背景上,就變成綠色的了。每個視窗都可以有各自的顏色設定。
接著,標題、工具列還有按鈕,統統都可以改顏色。
每個地方都有顏色,多好。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地方都要用上色塊,什麼不協調的顏色統統用上,印象中只有陸總部發行的《忠誠報》。
接下來可以把字體選用區叫出來。我們可以從裡頭選一個字體,然後拖到想要改變字體的地方。
我們就可以讓每個地方的文字有大有小、有粗有細。
視窗外觀選擇區,則提供了許多成套的視窗樣式。也就是一個字體、顏色以及音效的集合,如果把一組視窗外觀拖到某個視窗上,就會套用這套外觀(也包括音效,也就是說,在不同的視窗中,就算發生了相同的事件,也可以選用不同的音效)。另外,視窗外觀設定中,也包含桌面的設定,如果想要換桌布,就是把一組視窗外觀拖到桌面上。
除了顏色、字體之外,每個視窗其實都還可以設定各自的背景圖。方法是,在視窗的右鍵選單當中,選擇「特性」,接著,再選擇「背景」。每個視窗都可以設定背景圖這個設計,其實 Mac OS 也一直有,但是在 OS/2 上,你大概不會想換,因為系統本身提供的圖片,真是一張比一張糟糕。
如果改了某個視窗的字體、顏色、樣式、背景圖等,想要改回來,就是再把你想要還原的字體、顏色、樣式、背景圖,一個一個設回來。裡頭的說明文件都這樣告訴你了。
圖示的客製化
在 OS/2 裡頭,也可以修改任何檔案/目錄/磁碟/應用程式的圖示。方法是,先在特定的物件上,按下右鍵,然後選擇「特性」。
接著選擇「圖記」、「編輯」。就可以叫出編輯工具。
我們可以試試看改這張圖,享受一下點陣藝術的樂趣。
按下儲存就生效了…
只是…到底什麼狀況下我會想只為一個檔案,慢慢點出一個圖示呢?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人到你的機器上,亂改了顏色、字體、樣式…你是沒辦法一次改回來,只能慢慢重設。
其他的體驗
每套作業系統裝起來,通常都會有一些最基本的應用程式,像是基本的文字編輯功能。在 Windows 上面就是記事本、小作家,Mac OS 的時代是 Simple Text,到了 macOS X 之後就是 TextEdit,OS/2 也不例外。
只是,OS/2 給的基本編輯軟體叫做「OS/2 系統編輯程式」,這個名字實在很嚇人,他的意思其實是「OS/2系統」提供的「編輯程式」,之所以要強調前面的「OS/2 系統」,是因為裡頭還有 DOS 等其他系統的編輯程式。但,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還以為是專門拿來修改什麼 OS/2 配置檔用的。
OS/2 的視窗最小化的行為也很特別。在其他的作業系統中,應用程式的視窗如果最小化,可能會變成一個桌面圖示,像是 Windows 3.1 或是 NextSTEP 就是這樣,或是變成工具列上的一個按鈕或是圖示,像是 Windows 95 以後的行為。OS/2 則是將最小化的視窗收在一個檔案夾當中,要去「OS/2系統」、「縮至最小視窗顯示程式」,找到這些程式—雖然也可以用 Alt +Tab 切換應用程式就是了。
或是打開一個視窗,顯示這些最小化的應用程式。
OS/2 的確提供了許多嶄新而且獨特的體驗,而這些設計,在後來的圖形介面中,應該是都沒有保留下來,而且應該不會讓人覺得可惜。如果想要體驗當年的中文版 OS/2 ,可以去 Internet Archive 下載 ISO 安裝,然後用 Virtual Box 模擬,用 VMWare 裝不起來。
最後,我們可以關機了。OS/2 的關機按鈕位置,也跟別的系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