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見這個一篇文章—〈波蘭化的台灣:工程師該賺多少才合理?〉。
我整理大意如下:我們認為台灣軟體工程師薪資偏低,那是因為台灣許多軟體工程師做的並不是有產值的工作、開發的並不是有產值的系統,在這個前提不改變的狀況下,即使有再多的國外企業、博奕產業開出較高的薪資挖角,也不會讓本土企業的老闆對台灣軟體工程師開出高薪。
那麼,這些沒有產值的系統是什麼呢?就是各種企業內部的行政系統,像是人事會計財務物流系統等。作者認為,工程師都耗費在日常營運、而不是開發核心業務,所以,企業營運應該改用國際通行的 SaaS 服務,讓工程師從日常營運中解放,讓軟體工程師專注在真正可以賺錢的系統上,整個改變軟體產業的體質,才是讓工程師可以加薪的根本之道。
姑且摘錄幾段(也是原文中用黑體字加強的地方):
現在國際上企業用SaaS的生態圈非常成熟, 很多過去的行政工作、基本資料分析和基礎軟體開發工作,其實今天只要懂得如何去串接SaaS系統,公司的基本營運流程和基礎資訊架構就已經完善了,根本不需要工程師去插手 …
…在美國的現代企業中,現在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數位行銷人才可以透過SaaS去取代過去一個十人的行銷企劃團隊;一位財務總務主管透過SaaS也能夠取代過去五人左右的團隊;而今天美國的軟體工程師,透過與各類SaaS系統串接,其開發工作的價值可能是十年前五位工程師的商業價值 。
個人以為,這篇文章中有個假設,就是美國企業使用這些 SaaS 服務沒問題,所以台灣的企業用起來也一定沒問題,台灣企業不用這些 SaaS 就單純只是企業觀念落後以及老闆不長進。要讓工程師做更核心、更具有競爭力的工作,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是國外這些 SaaS 是不是一種解方—我抱持相當保留的態度。
我沒有什麼系統化的證據,但是在職場上,也是親身看過一些台灣企業導入國際 SaaS 系統失敗,花錢想要導入卻無法上線的案例。無論是人事財務系統,到了世界各地,總是得要適應當地的法令與規範,不然即使在國外多成熟,仍然會水土不服。
在台灣人事系統就得要加上一例一休、還有員工離職前要把還沒有放完的假換算成薪資這種讓每個月可能會出現預算外薪資支出的麻煩規則,財務系統也會有像是小數點之後四捨五入這種放眼望去可能只有台灣獨有的要求。
而以台灣的市場規模,這些國外服務也不見得會為了台灣額外開發功能;為了要符合法規,要不就是企業繼續自行開發作者所稱的那些低價值的彆腳系統,要不就是要創生本土的 SaaS 服務,而創業本身又充滿風險,而且,在創業有成績之前,也沒辦法將工程師的薪資提升到多少。
其實台灣有一些本土 SaaS 也值得肯定,像是 iChef 就幫許多餐廳解決了POS 需求以及開發票的問題,幫許多餐廳建置了資訊基礎建設。總感覺台灣在很多領域仍然非常需要各種本土 SaaS,但真要做起來也一定充滿各種艱難。